【制药网 行业动态】2025年上半年,全球医药头部们的业绩答卷呈现出鲜明的分化态势。截至目前,已经披露“成绩单”的超4家跨国药企中,艾伯维、阿斯利康、强生等企业凭借产品迭代与市场深耕实现稳健增长,而默沙东则因核心产品增速放缓与区域市场受挫面临转型阵痛。
新旧交替:艾伯维的“后Humira时代”逆袭
艾伯维上半年以8%的营收增速(287.66亿美元)交出亮眼成绩单,其核心驱动力来自免疫学双雄Skyrizi与Rinvoq的爆发式增长。其中,银屑病药物Skyrizi上半年狂揽78.48亿美元,同比激增65.8%,在生物制剂银屑病市场占据40%处方份额;JAK抑制剂Rinvoq收入37.46亿美元,增速48.5%。这两款药物的合计销售额(115.94亿美元)不仅远超Humira的23.01亿美元,更已接近2022年Humira巅峰时期的单季水平。艾伯维甚至将二者2027年的销售预期上调至310亿美元,较此前预测提升40亿美元,其中炎症性肠病(IBD)适应症贡献了25亿美元的增量预期。
与之形成对比的是“药王”Humira的式微,其销售额同比下滑54.7%,印证了专利过期后生物类似药冲击的残酷性。但艾伯维通过提前布局,成功将研发投入(287.66亿美元,同比增7.4%)转化为产品梯队优势——神经学板块20.3%的增速(49.65亿美元)与肿瘤学4.2%的增长(33.09亿美元),进一步巩固了其多元化护城河。
区域深耕:阿斯利康的均衡增长密码
阿斯利康以11%的营收增速(280.45亿美元)展现出强劲的全球化韧性。其美国市场收入119.7亿美元(+12%),欧洲市场58.25亿美元(+8%),而新兴市场以12%的增速(76.97亿美元)成为关键增长极,其中中国区贡献35.15亿美元(+5%),占总收入13%。这种均衡布局使其在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放缓至6%-8%的背景下,仍能维持高个位数增长预期。
从业务结构看,阿斯利康的增长动能既来自肿瘤领域的持续领跑(占比超40%),也得益于呼吸、心血管等成熟管线的稳定输出。这种“创新+基石”的双轮模式,使其在行业波动中保持抗风险能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其经营利润增速(24%)远超营收增速,显示出成本控制与产品溢价能力的双重提升。
冰火两重天:强生的肿瘤突围与自免困境
强生以456亿美元总营收(+4.1%)延续稳健表现,但其内部业务分化明显。肿瘤板块以21.1%的增速成为一大亮点: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收入68亿美元,CAR-T疗法Carvykti销售额暴增135%至8.08亿美元,冲击年度20亿目标;而双抗药物Tecvayli与Talvey合计贡献5.09亿美元,彰显出其在血液瘤领域的全管线优势。
然而,自免领域的颓势不容忽视。受生物类似药冲击,该板块收入下滑14%,昔日王牌乌司奴单抗销售额缩水近四成,仅剩32.78亿美元。为此,强生通过65亿美元收购FcRn阻断剂Imaavy,加速构建新一代自免产品矩阵,试图复制肿瘤领域的成功路径。医疗科技业务5%的增速(165.61亿美元)则为其提供了业绩缓冲,这种“制药+器械”的双引擎模式,成为其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。
转型阵痛:默沙东的中国困局与K药依赖
默沙东是上半年颇受关注的“失意者”,总营收同比下降2%(313.35亿美元),中国区表现尤为刺眼——收入同比暴跌70%至10.75亿美元,在制药业务中占比仅3.9%。
核心产品的增长乏力更令其承压:“癌王”K药上半年收入151.61亿美元(+7%),但增速较2024年同期(18%)大幅放缓;HPV疫苗Gardasil销售额暴跌48%至24.53亿美元,或与市场渗透率饱和及竞品分流有关。面对困境,默沙东启动三年优化计划,拟通过裁员、缩减地产等措施每年节约30亿美元,并将资源向肿瘤、疫苗等战略领域倾斜。但其178.65亿美元的年度研发投入(全球第三)能否转化为下一个“K药”,仍是未知数。
免责声明:在任何情况下,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,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。
评论